2025 年盛夏,一部名为《731》的电影尚未上映,便已在舆论场掀起惊涛骇浪。距离预定上映日期仅剩两周时,“抵制上映” 的声浪与 “支持铭记” 的呼声在网络上激烈碰撞,举报量创下纪录的同时,无数网友自发为影片发声。这部聚焦特殊历史题材的作品,从筹备到宣传的每一步都步履维艰,却也让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: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那些沉重到难以言说的历史记忆?
一、十年磨一剑:一部电影的荆棘之路
《731》的诞生,本身就是一场与时间和阻力的赛跑。导演赵林山最初萌生创作念头时,身边几乎全是反对的声音 ——“这个题材太敏感”“风险太大”“可能永远无法上映”。但他始终记得第一次走进哈尔滨平房区那片遗址时的震撼:生锈的铁笼、残破的实验室、墙壁上模糊的血迹,以及讲解员口中 “平均每 12 秒就有一条生命在这里消逝” 的陈述。那些被刻意掩埋的细节,像一根根刺扎进他心里,让他下定决心 “必须把真相拍出来”。
展开剩余85%2017 年项目正式启动后,现实的考验接踵而至。由于题材的特殊性,近 20 家投资方在洽谈后陆续退出,有人直言 “不想惹麻烦”,有人担心 “市场不接受”。最艰难时,剧组账上只剩下够维持半个月的资金,赵林山抵押了自家房产,才勉强撑过难关。直到长影集团的老领导看到剧本,说了一句 “这不是生意,是责任”,项目才终于有了转机。
为了还原历史细节,主创团队开启了跨越数年的 “考古式创作”。他们翻阅了超过 3000 份解密档案,其中包括当年的实验记录、幸存者证词、国际检察局的调查报告,甚至找到了几位亲历者的后人,听他们讲述祖辈留下的创伤记忆。为了复刻真实场景,美术组按 1:1 比例还原了实验设备,光是制作那些生锈的铁笼和玻璃器皿,就耗费了 8 个月时间,每一处磨损痕迹都参考了遗址实物。
剧本打磨更是历经 17 稿修改。历史顾问团队中有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、博物馆馆长,甚至还有一位当年参与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律师后人。他们逐字逐句核对情节,小到实验服的纽扣样式,大到人物对话的语气,都要求 “符合历史逻辑”。有一场戏,原本设计了主角与施暴者的激烈对抗,但学者们提出 “当年的受害者大多无力反抗,沉默的绝望更具冲击力”,剧组最终推翻重拍,只为更贴近历史的真实。
拍摄过程中,演职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。饰演受害者的演员们,常常在片场拍完戏后无法走出情绪,有人半夜在酒店哭醒,有人连续几天吃不下饭。一位年轻演员说:“当我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零下 20 度的摄影棚里,握着冰冷的铁栏杆时,突然理解了什么叫‘绝望’—— 不是哭喊声,是连喊都喊不出来的麻木。” 杀青那天,赵林山和妻子在监控器前相拥而泣,不是因为完成了作品,而是因为 “终于对得起那些没能开口的逝者”。
二、抵制声浪的背后:是保护还是掩盖?
2024 年 5 月,《731》首支 30 秒预告片发布,画面中没有直接的血腥镜头,只有生锈的铁笼、飘落的雪花、受害者空洞的眼神,以及一句画外音:“他们以为能把秘密埋在冻土下,却忘了雪会融化。” 即便如此,抵制的声音还是如潮水般涌来。
一部分抵制者以 “保护儿童” 为由,声称预告片 “会吓到孩子”。有家长在投诉中写道:“光是看到铁笼的画面,我家孩子就做了噩梦,这种电影就不该上映。” 然而细究这些言论,却透着难以自洽的矛盾 —— 这些家长中,不少人会带着孩子看充斥着爆炸、打斗的商业片,却对一部还原历史的作品格外敏感。更值得深思的是,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教科书:80 多年前,在那片土地上,无数和他们孩子同龄的少年,连做噩梦的机会都没有。
另一类声音则打着 “维护友好” 的旗号,认为影片 “会激化矛盾”。他们声称 “过去的事就该让它过去”“翻旧账不利于当下的交流”。这种论调看似理性,实则是对历史的背叛。人类文明的进步,从来不是靠遗忘实现的。当年,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法官们在审判时强调:“我们不是在报复,是在防止未来的暴行。” 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让那些 “合理化暴行” 的逻辑永远失去市场。
更令人警惕的是,这些抵制言论呈现出高度的 “同质化”。在社交平台上,大量账号发布着几乎一模一样的文案,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分毫不差。有媒体追踪发现,其中部分账号 IP 地址位于境外,且在同一时间段集中活跃。这种有组织的舆论操控,与其说是 “自发抵制”,不如说是对历史记忆的刻意抹杀。
有趣的是,反对者们似乎对 “真实” 有着莫名的恐惧。当剧组放出铁笼结霜的场景剧照时,有人投诉 “画面不适”;当演员讲述角色原型的遭遇时,有人指责 “故意卖惨”。但他们却对某些歪曲历史的 “神剧” 视而不见 —— 那些作品中,施暴者被塑造成滑稽的小丑,受害者轻松逆袭,用娱乐化的方式消解着历史的沉重。或许,他们真正害怕的,不是 “血腥”,而是真实的历史会戳破那些刻意编织的谎言。
三、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一部电影?
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出口处,有一面墙写着:“忘记历史的人,终将重蹈覆辙。” 这句话,或许正是《731》存在的意义。
这部电影的价值,首先在于它还原了 “被模糊的细节”。长期以来,关于那段历史的记载,大多停留在 “细菌实验”“反人类罪行” 等概括性描述中,而影片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故事,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。比如,有一场戏展现了一位母亲为了保护孩子,在实验台上拼命挣扎,最终却被强行分离 —— 这个情节改编自真实记录,当年有超过 200 名儿童在那里被当作 “实验材料”,最小的仅出生 6 个月。这些细节不是为了 “渲染残酷”,而是为了让我们明白: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。
其次,它提醒我们警惕 “合理化暴行” 的思维。影片中,有一个角色是参与实验的技术人员,他始终用 “科学研究”“为了进步” 来为自己辩护。这种 “用目的正当化手段” 的逻辑,在任何时代都可能滋生罪恶。正如历史学者指出的:“当年的施暴者,很多并非天生的恶魔,而是被一套扭曲的价值观洗脑,最终沦为暴行的执行者。” 电影撕开了 “文明” 的伪装,让我们看清:对生命的漠视,才是最可怕的野蛮。
更重要的是,它为年轻一代提供了 “直面历史的机会”。在影片的提前观影场中,有许多 00 后观众看完后久久不愿离场。一位大学生说:“以前在课本上看到‘731’,只是三个冰冷的数字。但电影让我意识到,那是和我一样有喜怒哀乐的人,经历了我无法想象的痛苦。” 这种共情,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人理解 “和平” 二字的重量。
有人说,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和平年代,没必要让他们接触这些 “黑暗”。但恰恰是和平年代,才更需要铭记 —— 不是为了传承仇恨,而是为了培养对生命的敬畏。就像一位观众在留言中写的:“我带女儿去看了点映,她哭了很久。我告诉她,哭不是因为害怕,是因为我们应该庆幸,现在的我们,可以为过去的他们流泪。”
结语:让历史的伤疤成为前行的路标
《731》的上映之路,注定不会平坦。从筹备时的资金困境,到宣传期的舆论围剿,每一步都在考验着我们对历史的态度。但越是艰难,越能说明它的价值 —— 它像一把手术刀,剖开那些刻意愈合的伤疤,让我们看清里面尚未清除的脓毒。
那些抵制者或许忘了,我们铭记历史,不是为了活在过去,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。当年,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,不仅是和平,更是 “不被欺骗、不被奴役” 的权利。今天,我们支持这样一部电影,就是在守护这份权利。
影片中有一个镜头令人难忘:大雪覆盖了实验室的废墟,而在不远处,一株小草从冻土中钻了出来。这或许正是主创团队想传递的信念 —— 无论历史多么黑暗,总有希望在生长。而这份希望的前提,是我们敢于直视黑暗,敢于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。
期待《731》上映的那一天,不是为了看一场 “悲惨的故事”,而是为了在光影中完成一次与历史的对话。因为我们深知:对历史最大的尊重,是不辜负那些用生命为我们照亮前路的人。
发布于:江西省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